【薪火相传 人才辈出】中大土木校友系列专栏 第六期:路桥大师——杨钜棣
1910年,杨钜棣出生于广西玉州区仁东镇石地村。童年时期,杨钜棣天资聪颖,进入家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考入县立初级中学求知。高中时期勤奋攻读数理化,成绩名列全校之冠,并顺利考取了国立3044am永利集团。大学期间靠贷学金、政府奖学金及勤工俭学完成学业。1936年7月,杨钜棣以优异成绩毕业于3044am永利集团土木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学以致用,工科报国
学以致用,工科报国一直是杨钜棣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追求。大学毕业后,杨钜棣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中。1936年至1938年,杨钜棣先后在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管理部门从事路桥设计、建设等工作,期间他负责设计并指导施工了荔梧公路20多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个别桥梁至今仍在使用。
1939年,杨钜棣调到广西公路局担任邕镇区、宾阳县公路段主任工程师及公务股长,负责南宁、宾阳及镇南等地公路建设和维护工程。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上述地区的公路是我国通往越南、缅甸,争取外援的主要线路。军用物资运输频繁,日军敌机时常发动空袭,杨钜棣带领同事们日夜穿梭于该地区,督修公路桥梁,保证抗日军需物资运输畅通。
11月,日寇从钦州湾登陆入侵南宁,占据昆仑关。杨钜棣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驻新成立的宾阳公路临时办事处主持工作,负责沿途行军公路抢修工程。12月31日晚,我军攻克收复昆仑关。次日下午,军方急需抢修加固思陇至昆仑关路段的桥梁,特派军用指挥车一辆给杨钜棣专用,由他与同事前往勘察。但此时位于昆仑关不远处的摩天岭仍未收复,敌情不明。军车行驶至距昆仑关2公里处,被日军火炮追击,杨钜棣和同事们机智躲藏至路边深沟才幸免于难。
1940年冬日寇退出南宁后,杨钜棣主持的临时办事处仅用5天就修通邕宾公路,7天修通邕钦公路,确保了战时军需物资运输。杨钜棣在抗战期间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一位青年知识分子不畏艰难险阻、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
新中国成立后,杨钜棣先后担任广西公路局工务科长、南宁公路总段总段长、交通厅总工程师等职务。1952年,他负责了钦州至合浦公路的丹竹江桥勘探与设计。
1958年负责恭城茶江大桥测设,运用新技术,就地取材,把恭城茶江大桥建成我区首座大跨径空腹式石拱桥。同年测设南宁至吴圩机场二级公路,该路成为我区第一条二级公路。1959年10月,经交通部、建工部组织会审,采取了自治区交通厅杨钜棣工程师提出的7孔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悬臂梁桥方案。其优点是:(1)箱梁横向抗扭刚度大,自重轻,用钢省;(2)桥型属静定结构,如基础出现不均匀下沉,不致影响结构内力;(3)合理选择悬臂及吊梁比例长度,可以减少跨中梁高,增加桥下通航净空。
1961年至1962年,他主持邕钦公路上的双渔梁桥的设计,成功地使用30米跨的预制装配式钢筋砼T型桥梁,填补我区桥梁构件预制装配化的空白。
杨钜棣负责修建邕江大桥(即现在邕江宾馆前的大桥)的事迹流传甚广。该桥由当时担任总工程师的杨钜棣亲自组织设计,广西人自行施工建成,完全不靠苏联专家设计或支援建设。
杨钜棣于1959年10月至1964年6月组织了邕江大桥的设计及施工。1959年,时任广西交通厅厅长韦纯束召集了当时广西交通厅桥梁道路建设设计的骨干力量,传达了上级关于建设广西第一座大跨度桥梁邕江大桥的决定,组成了由杨钜棣任设计负责人的设计团队。
▲杨钜棣任邕江大桥设计负责人
1962年11月6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政府)主席韦国清签署第509号任命书:任命杨钜棣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设计院总工程师。
邕江大桥选址在毛主席畅游的邕江冬泳亭边上,作为国家重点项目,铁道部、交通部均为其建造提出了设计方案。杨钜棣作为广西交通厅的主要代表也制定了方案。在北京的第一次设计方案讨论会议上,三方的设计方案均没有通过。为此,杨钜棣夜以继日地修改完善邕江大桥的方案。终于在第三次讨论会上,中央通过了该项方案。
▲南宁市邕江大桥总体设计图
杨钜棣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将邕江大桥设计为中国最早采用闭口薄壁杆件理论修建的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城市桥。两端跨径为45m的单悬臂梁,中间5孔跨度各长55m,采用23m中间挂梁的双悬臂梁。桥全长394.6m,桥宽2×3+18(m)。上部结构的横剖面由两组独立的三室箱梁组成,两组箱梁之间用简支板支承于箱梁的悬臂上;在墩台处设置刚接的连续横隔梁,其余的横隔梁均为简支,用以支承煤气、水管管道。下部结构北岸为埋置式桥台,南岸为U型桥台。
在建设邕江大桥的几年里,杨钜棣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边设计边施工,为大桥早日建成通车赢得了时间。邕江大桥的整个设计都由杨钜棣和他的团队独立完成,施工则由广西交通厅属下刚建立不久的公路专业施工队伍——公路工程队、桥梁工程队、筑路机械队以及柳铁第三工程队、国家建工部上海基础公司水工处共同组织进行。
1964年7月邕江大桥建成,成为南宁市首座跨江公路大桥。该桥桥面宽广,行车道宽18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它的通车结束了邕江段靠摆渡过河的历史。
1968年,邕江大桥经历了特大洪水的冲击却仍然屹立于江面上;1979年,大桥又经受住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重型坦克密集通过的考验。
▲邕江大桥
2011年9月,在装修一新邕江大桥上的入口处,南宁市人民政府增加了一块石碑,碑文刻写着:邕江大桥——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
▲邕江大桥石碑
杨钜棣一生都在为广西的路桥建设努力奋斗。1962年冬至1985年,杨钜棣长期担任广西区交通厅总工程师,是自治区政协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交通部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辑,自治区高级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83年荣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荣誉奖”,1986年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颁发的“全国土木工程建设工作优异成绩奖”,1988年荣获中国公路学会表彰的“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卓越贡献奖”。
文化大革命时期,杨钜棣受到不公正对待。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无辜撤销总工程师职务,遭到行政级别降一级的处分。1970年9月,杨钜棣被下放到百色“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被调到百色地区化纤厂当工人。他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诚,以普通设计人员的身份长住防城港,参与港口的规划建设。1976年杨钜棣参与邕江二桥、邕江三桥的桥式设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1979年6月,杨钜棣恢复了总工程师职务及行政级别,重新负责全院的勘测设计及科研技术等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杨钜棣编写《广西公路桥梁的发展》一文,从广西公路的历史、概况及路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貌的描述,对全区今后公路桥梁建设提出合理设想。该文1982年被广西土木工程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同时,也被相关部门作为编写公路历史的示范文本。他的路桥技术设计造诣一直名列全国同行业的前茅。退休后,他仍然积极参与全区路桥科学技术的研讨,提出合理化建议,直到1991年离世。
参考资料:
《何日邕江起彩虹,今朝驻足话杨公》,玉林新闻网2014年12月31日